值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舉行之際,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11月6日,由中國文化和旅游部主辦,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上海)承辦的“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全球實踐——2021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國際合作論壇”在上海舉辦。此次論壇是文化和旅游部啟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工作以來,首次借助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平臺舉辦全球性論壇活動。
論壇以“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為主題,邀請國際尤其是來自東盟各國的文旅機構分享本國鄉村振興的積極措施,通過案例分享,暢談各自如何通過文化產業助推鄉村振興,分享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本地實踐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相關經驗,共同展望文旅產業國際合作新機遇、新未來。
高政(文化和旅游部產業發展司司長)
鄉村是全人類共有的文化根脈和精神家園。中國的先賢自古就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追求,有“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的意趣。近現代以來,伴隨著現代化、工業化、城鎮化進程,鄉村發展面臨一系列新挑戰,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面對的課題。
當前,中國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舉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文化產業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與相關領域關聯度高、帶動性強,可以在鄉村振興中發揮多重功能價值和綜合帶動作用。
近年來,國內外不少政府部門、文化產業機構和工作者等,已經在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方面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如河南修武的“美學經濟”、浙江松陽的“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清華大學的“鄉創理念”實踐、韓國的“藝術村落”等。文化和旅游部正在聯合相關部門研究制定關于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政策文件。我們將堅持文化引領、產業帶動,農民主體、多方參與,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科學規劃、特色發展,圍繞創意設計、演藝、音樂、美術、手工藝、數字文化、節慶會展、文旅融合等重點領域,在培育主體、匯聚人才、項目建設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政策舉措,引導文化產業機構和工作者深入鄉村對接幫扶和投資興業,促進文化產業人才、資金、項目、消費等要素更多向鄉村流動,以文化產業賦能鄉村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保護利用,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助力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積極貢獻。
拉惹·努西爾萬(馬來西亞駐華大使)
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旅游陷入了停滯,但是在新冠肺炎暴發之前有一些趨勢可見,比如個性化旅游更加普遍,旅客需要沉浸式的體驗。未來我相信可以看到旅游產業和鄉村經濟發展連接會更加緊密。馬來西亞也見證了旅游產業帶動鄉村振興,我們的800萬公頃原始熱帶雨林、4800公里長的海岸線,以及10個熱帶島嶼都是馬來西亞的生態財富。372個傳統馬來村莊加入了馬來西亞民宿項目,大家可以沉浸在田園生活當中,和當地人共同生活,體驗當地的風俗。這些民居都獲得馬來西亞旅游局的資質許可。
經過10多年持續推廣,馬來西亞成為中國釣魚愛好者出國首選目的地。當地漁民提供釣島接待和釣魚設備。中國釣手也嚴格遵守馬來西亞的海洋法,釣到保護魚種會自覺放生,這是一個非常良性的循環。
拉赫瑪尼(文萊駐華大使)
文萊達魯薩蘭國和中國的關系溫暖而友好。兩國在文化和旅游等許多領域密切合作,積極交流,并且會繼續保持這樣的交流。
今年是文中建交30周年。我們希望進一步發展旅游業,促進人文交流,強化雙邊合作,加強能力建設,增進文中協作,這將會幫助文萊和中國建立更廣泛的商業貿易聯系。多年來,中國游客始終在文萊入境游客中最多,文萊希望在未來接待更多來自中國的朋友。文萊積極推廣伊斯蘭旅游產業、生態旅游產業和基于社區的旅游產業,這一切都是為了確保包容性增長,為本地社區、旅游公司提供福利和創造崗位。
在大多數國家,文化旅游產業毫無疑問對經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許多國家視文化旅游產業為重要收入來源之一。中國推進城市化進程多年,已在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果。我借此機會祝賀中國在扶貧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的非凡成就。中國經驗有很多值得全球其他國家學習的地方。文中關系將會繼續在文化和旅游等領域深化。
李亞瑩(中國—東盟中心教育文化旅游部副主任)
鄉村文化是各國社會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旅游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發展文旅產業是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渠道和有效途徑,有利于建設美麗鄉村,保護生態環境,同時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今年是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30周年,也是中國—東盟可持續發展合作年。隨著人文交流和經貿往來日益頻繁,文化和旅游產業在中國和東盟國家產業布局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雙方合作需求強烈,合作前景廣闊。在文旅產業助推鄉村振興方面,中國和東盟十國都擁有寶貴的經驗,積累了豐碩的成果,深入挖掘鄉村文化和旅游資源,助推鄉村振興,是雙方共同的任務和愿景。期待與會各方探討構建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實現可持續發展。
周浩黎(印度尼西亞駐華大使)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讓健康和安全變成了第一要務。自然旅游活動變得在全球大受歡迎,包括在中國和印度尼西亞。原因很簡單:親近自然對健康有極大的益處,并且能把傳播病毒的風險降低。自然旅游產業為游客提供了繼續與其他游客保持物理距離的機會,讓他們能夠安心地在自然環境中開展精彩冒險。這是一個把自然旅游產業推廣成新常態的好機會,特別針對從事田徑、浮潛、潛水等活動的小型團體。旅游和戶外休閑結合在一起,引起人們對清潔、健康、安全和環境可持續性(CHSE)的進一步關注。
綠色概念看來是營銷傳播領域的神奇咒語。這一趨勢誕生自消費者對環境可持續性逐漸加強的認知。后疫情時代的綠色發展應與清潔、健康、安全、環境可持續性相結合,因為這些都是當今消費者關心的問題。亞太旅游協會的研究表明,健康和安全已經成為未來旅行計劃中的關鍵因素。這也是鄉村文化旅游產業振興賦能提議如此重要和關鍵的原因。
我們都認同鄉村旅游產業是發展和增長鄉村經濟的重要手段之一。此外,振興鄉村文化旅游產業有助于掌握后疫情時代的旅游趨勢。
金雷(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
目前,上海有3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鎮(鄉)、22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31個中國美麗休閑鄉村、70家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星級企業(園區),40個鄉村旅游A級景區、16家鄉村旅游景點入圍上海市全域旅游特色示范區域,47家鄉村旅游景點入選首批上海市民“休閑好去處”。上海的眾多鄉村正按照“古鎮+鄉村”等多種路徑,積極探索“科創+文創+鄉創”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打造富有上海特色、產業特質的“文旅鄉村”,實現鄉村與文旅產業的深度結合。
到2022年,上海將在現有基礎上建成90個以上鄉村振興示范村,到時候,大家不僅可以在上海城區體驗“萬國建筑、里弄小巷”的海派風情,同時也可以在上海的鄉村感受“小橋流水、粉墻黛瓦”的江南柔情。
外國代表
唐羅達薩(柬埔寨旅游部旅游發展與國際合作司司長)
旅游業對扶貧事業做出重大貢獻。2019年,柬埔寨旅游業收入達到50億美元,貢獻了國內生產總值的12%,創造了超過60萬個工作崗位。2020年的前3個月柬埔寨旅游業深受打擊,但最終仍迎來130萬人次的外國游客。2021年7月,更是迎來110多萬名外國游客。
我們制定了旅游業矩形戰略規劃,圍繞人民、公眾、私人、合作,與國內外相關機構和學校合作推廣旅游業;創建了基于文化和大自然的“綠色聚寶盆”旅游項目;制定了一套由一種服務、一種標準、一個員工和一個技能組成的產品開發流程,開展響應數字化4.0的智慧旅游活動。我們制定濱海度假村發展指導方針,設立最好的接待標準以及街頭食品和美食街標準。我們重點發展柬埔寨西南部、東北部和中部,目前已形成56個旅游和生態旅游社區。
伍帝泰(阿根廷文化部國際局交流處處長)
鄉村旅游在阿根廷經濟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得到了阿根廷國家農業學院的大力推動。我們開發了如文化部“歷史小鎮”項目和旅游部“正宗小鎮”計劃等項目。希望以一項有助于增強社區認同感的創新來促進國土開發,通過旅游業創造商業機會,吸引投資,創造就業機會。在鄉村旅游中,當地社區做東,游客可以參加傳統活動,了解當地環境,并通過美食、手工藝、地方傳統和節日等形式感受異域文化。鄉村旅游是一項充滿樂趣的活動,政府可以鼓勵當地社區參與進來,為其創造就業機會,從而拉動當地發展。
樸玟奎(韓國釜山市政府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
甘川文化村是歷史文化村,承載了韓國的現當代歷史,保留其原有的風貌。根據這些特性和建筑,我們的項目通過保護歷史風貌和村莊風光,打破現由政府主導的單邊項目推廣方式,通過居民、專家和管理部門之間的合作來促進該項目。
首先,通過推廣多元化公共藝術項目,讓當地居民參與進來,提升整個村莊的環境,吸引更多的游客;其次,通過閑置房屋再利用,將閑置房屋重新改造為創意空間;最后,為進一步提升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我們還對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進行提升,打造便利的生活設施造福當地居民等。每年到甘川文化村的游客數量在不斷增長,現在國內外游客已經達300萬人次,甘川文化村被評為韓國前100名的旅游目的地。
韓禎祺(西班牙中國旅游協會中國事務負責人)
西班牙總面積50萬平方公里,人口4000萬,在全世界旅游產業當中長年位列前三。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各個國家政策變動影響,西班牙旅游業呈斷崖式下跌,即便是這樣還是排名第四。旅游業對西班牙非常重要。近5年西班牙旅游產業占到了國內生產總值10%以上。不僅如此,旅游產業還為整個西班牙提供了12.9%的就業崗位。西班牙的旅游項目非常豐富,不僅有歷史文化旅游項目,還有很多自然旅游項目。
西班牙與中國一樣有非常濃厚的鄉村文化和民俗文化。西班牙每個地區都非常注重推廣自己本地特色旅游。當地民眾也非常愿意投入到民俗文化保護中,并將民俗文化保護得很好,同時非常愿意跟外來游客分享。
北川富朗(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創始人、綜合藝術總監)
從20多年前開始,我借助藝術之力在日本的鄉村地域創辦了藝術節。由我親自參與的藝術節在日本全國有5個,影響范圍廣且效果都非常好。
自然相關的觀光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農村自古就是與大自然有深層交集、關系最親密的地區。那里是土地的起源,孕育著動植物。當前由于地球環境的危機,農村越來越失去活力、人口減少。為推動可持續發展,守護地球的未來,這些關于鄉村振興和保護的話題、活動、項目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由此許多人去農村尋求藝術節,在那里有了新的構筑?,F在由我擔任藝術顧問的在景德鎮浮梁縣舉辦的“藝術在浮梁”項目,與以往的觀光旅游有所不同,充分發揮了當地的特長,創造全新的價值。
中國的鄉村實踐
美學經濟——縣域經濟發展新模式
郭鵬(河南省焦作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
美學成為突破縣域發展諸多困境的一個嶄新模式。河南省修武縣以美學作為第二生產力,通過美學設計,融合紅色文化、山水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和鄉村文化激活資源,探索性完成了用美學賦能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5+5”雙重構架,即縱向上一個“5”,先后用美學對紅色文化、鄉村文化、傳統文化和生態資源進行激活和變現,同時用美育對全體人民的審美力和創富力進行激活和變現;橫向上一個“5”,對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建設用美學進行引領、激活,為廣大中西部工業基礎比較薄弱、歷史文化和生態資源豐富的縣域提供了易操作、可復制、能推廣的美學方案。
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巴馬實踐
劉揚(廣西壯族自治區巴馬瑤族自治縣新民社區第一書記、文化和旅游部產業發展司副處長)
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依靠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在去年脫貧摘帽。一是以創意設計賦能農產品開發。巴馬生產的礦泉水便是其中之一。2021年預計飲用水生產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4.6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5%。二是以文旅融合賦能鄉村產業振興。巴馬將長壽文化融入旅游產業發展,形成了一批以長壽為主題的旅游景區,成為巴馬的熱門旅游打卡地。三是以民族文化賦能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為帶動搬遷群眾就業,積極扶持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社區——巴馬縣新民社區的花噠街民族文化旅游風情街,充分吸納就業。四是以“書香巴馬”助力鄉村文化振興。比如2019年,巴馬縣首次提出建設巴馬縣學習型社會,啟動“書香工程”。以“書香巴馬”為IP推出一系列衍生產品,包括各種文創產品等。
浙江松陽:“古典中國”的縣域樣板
彭敏(浙江省松陽縣副縣長)
近年來,松陽以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為切入,重點統籌處理好“五對關系”:一是“傳統保護”與“創新發展”的關系。按照“活態保護、有機發展”的理念,把鄉村放到歷史動態中去考量,開展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拯救老屋行動。二是“盤活存量”與“建好增量”的關系。推動各類資源的高效利用,通過對閑置房屋等“沉睡資源”的盤活利用,最大限度節約土地等資源。三是“點位激活”與“全域串聯”的關系。按照“針灸激活”策略,匠心打造30余個全縣域生態博物館(工坊),有效激活鄉村特色產業。四是“自立更生”與“借力發展”的關系。創新完善柔性引才機制,廣羅天下英才。五是“下山脫貧”和“上山致富”的關系。大力支持工商資本、優秀青年上山創業,先后打造了云上平田等品質文旅綜合體,培育了一批“農創客”“文創客”。
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阿爾山實踐
鄭海勇(內蒙古自治區阿爾山市明水河鎮西口村原第一書記)
在推動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過程中,西口村一直思考如何讓山區群眾真正改變靠天吃飯的命運。近年來,通過發展文化產業,西口村提出文旅融合發展的理念,走出文化產業助力鄉村振興新路子。一是夯實基礎,做好規劃編制和資源挖掘工作;二是設計發布西口村文旅IP形象——“西西”,開發系列衍生產品;三是舉辦墻繪大賽,建設特色鄉村;四是圍繞“吃住行游購娛”,發展特色文化產業。
在推動鄉村振興過程中,舉辦了西口十八碗活動,也推出了西口十八旅游產品;建成村集體示范民宿,帶動村民自主經營;建立西口村農副產品品牌,開通淘寶網店;培養鄉土技能人才等。通過文化產業助力,西口村鄉村旅游步入正軌,影響力越來越大。
專家觀點
祁述裕[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北京觀恒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
提升文化產業和文化服務,是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主要途徑。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主要通過兩種途徑。一是文化產品生產賦能鄉村振興,它的特點是依托鄉村特色文化資源和勞動力成本優勢提供文化產品,關鍵點是要符合現代審美需求,同時要借助現代生產流程,還要引入現代生產工藝和技術,通過民間技藝來助推鄉村振興。
第二個途徑是通過文化服務賦能鄉村振興。主要是依托自然資源等,提供特色文化服務。文化生產要素新組合,是文化產業賦能鄉村的關鍵。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關鍵是要實現文化生產要素新組合,引入創意人才技術資金這些新的要素,要發揮企業帶動作用,吸引各類要素集聚;要依托社會組織積極參與來激發鄉村的文化活力等。
胡鈺(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院長)
從2020年起,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與江西省緊密合作積極探索,逐漸形成了文化賦能,大學參與鄉村振興新理念與新機制,構建了以“鄉創特派員制度”為核心的鄉創體系。
鄉創發展目標不是“去鄉村”,而是“興鄉村”。中國鄉村作為中國文化載體的功能需要被重新認識。在當代鄉村振興中,要找到新要素,把當代鄉村中的生態與文化激活,靠的就是文化創意。由此,逐漸形成了鄉創理念,以文化創意為引擎,帶動各種現代發展要素進入鄉村,推動鄉村實現整體性的創新發展。堅持帶動性原則、融入性原則、整體性原則,發揮鄉村主體作用,基于鄉村內生資源來找尋外部資源。
在鄉創工作中,探索文化創意進入鄉村的制度性保障,其目的是實現這種“進入”從自發到有組織的轉變、從零散到系統的轉變、從展示性到帶動性的轉變。通過組織振興,帶動人才振興,推動產業振興、文化振興與生態振興。
向勇(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里提到了實施文化產業賦能鄉村計劃,正式把文化創意賦能鄉村振興寫進了國家頂層設計。文化產業如何賦能鄉村振興?即用文化產業增強鄉村振興的文化內涵,培育鄉村文化經濟,具體方式包括創意設計、工藝美術等。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其中非常關鍵的要素是人才和技術。我們在實踐當中提煉出來鄉村振興發展的三大模式:一是連接,二是賦能,三是共生。
文化創意賦能鄉村振興,一是要培育鄉土生活美學。鄉土生活美學為激活鄉村創意資本提供源頭活水。在這個過程中,要保護好鄉土文化遺產,建立中國鄉土文化,重視新鄉賢文化,塑造基因庫等。二是培養鄉創特派員、鄉創營造師等專門人才。三是培育鄉創社會組織。四是打造鄉創地理標志和文創IP體系等。
(李佳霖 張婧 裴秋菊)